取精华去糟粕地继承传统文化? — 末法杂谈5

很多人在谈论佛教的时候将其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这些年来不少人打着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佛法的旗号来宣传儒释道混杂的各种理念。甚至把一些原本和佛法无关的传统文化内容糅合进了佛法的宣传。让不少人误以为这些东西就是佛法。

尤其是在我们网站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类似的讨论。就以佛法自有的教理、标准其实可以很容易甄别出其中的真伪。只要稍加思考、对照经典,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底他们是不是夹带了私货。但是今天我们想从佛法的角度来谈谈所谓“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民族在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等。范围很广。包含了各个方面。

那么这种文化的内容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变化。但是为什么近年来才会有人说继承传统文化呢?而且是众口一词地讲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过去几千年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内容,正在逐渐消逝。各种过去奉行的社会关系、伦理模式、道德理念正在改变。人们都是有认同感的,一些人就会感到这些东西变了,我们还是中国人吗?

于是自然而然的有人就会努力去存留种种的文化内容。有人穿起了汉服,有人念起了弟子规,有人捧着论语苦读,有人阐述新儒学。而我们前面说的把佛法划入了传统文化范畴来宣讲也成了这种现象的一部分。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形成其自有的政治体系、社会模式、核心的思想理念是由于当时当地的众生共业而起。所谓共业,包含了各种因素,比如当时人的身体条件、生产力、知识范畴、人口多寡等等很多因素。这不是某个人能够逆转的。佛教的视角,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民族、地域的。甚至不是某个星球,呵呵。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化、政体、学说,我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因为佛教本来就是为了出世而准备的。所以佛教并不注重当时当地是什么文化。只要和佛教的理念兼容就好。

既然一种文化是众生共业导致,那么当人们普遍的业力改变的时候,文化自然也在变化着。这是个社会趋势,也就是所谓的大势所趋。

明白了这个前提,我们就能知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实是个伪命题。一种文化的糟粕、精华,其实完全不是某个人、某个团体选择出来的。更不是某个小团体能够决定的。

常常看到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有两种极端的感受,一种是说,这是糟粕、好愚昧啊。根本不想沾。一种呢,是千方百计我们要维护,要取其精华,要继承。

而事实上从佛教对业力的认知,我们很容易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是愚昧、是糟粕。因为他是众生共业形成。是当时当地的情况造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的。无论是三纲五常、忠孝仁义、天地君亲师等等在当时绝对不是愚昧的。更不是糟粕。相反是维系当时的社会运转的核心内容。甚至包括一些现代看来很落后的东西。比如妻妾婚姻制度。重男轻女、贞洁的思想等等。在当时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作为农耕社会,是以宗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子嗣就是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问题。那时候就是多子多福,因为儿子涉及到了财富田地的继承和分享,涉及到了权力的继承,涉及到养老、人力、家族的方方面面。而为了维护血脉的纯洁,贞操观念、从一而终的观念自然是有绝对的社会意义。这在当时并不愚昧。并不落后。是绝对的主流价值观,也是那时候的文化精髓。

那么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呢?因为人们的业力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产力、社会协作方式等等底层的物质条件发生了改变。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皇帝有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三纲五常、到忠孝仁义,从科举制度、八股文,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个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通过忠孝的思想洗涤,派出几百个县令,就维持一个帝国的运转。你能说这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么?放在以前,你不懂八股文,你敢说你是读书人、文化人么?还奢谈什么传统文化,怕不被人啐死。而现在那些要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中有几个懂得八股?

现在随着皇帝的消逝,这些早已烟消云散。我相信没人会因为要继承传统文化而努力恢复帝制吧。其实还真有,现在还真有上书恢复帝制的,好像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这就是趋势,既然帝制已经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远去,那么跟随这个帝制而生的种种文化,自然也会逐渐消逝。事实上所谓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帝制、科举制度的远去,早已没有了十之八九。我们现在也就是在影视剧、小说里欣赏一下,爱卿平身的霸气侧漏。而人民也不会去妄图恢复这种文化。皇帝存在了几千年。可现在会有人问,没有了皇帝,我们还是中国人吗?(我相信民国初年绝对有不少人会这么质问的)

我们稍微沉下心来想一下就知道,这就是社会趋势造就的。由于最近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的碰撞自然会更为激烈。但越是如此,佛弟子们更应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对大众来说,要明白传统文化不是你想继承就能继承的。更不是你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如果一种文化能够保持下来。一定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淘汰后剩下来的。而未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定还会淘汰更多的所谓传统文化。这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不可能因为有人宣传汉服,而恢复到人人宽袍大袖的状态。如果是某个少女穿着在T型台上,可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如果是北京地铁站人人这么穿着那就是灾难。

互联网时代不会因为你孩子念了弟子规,你就比你孩子更了解手机,更会用百度。或许你还得请你的小宝贝帮你注册微信、发发邮件。当随着互联网兴起的以兴趣为主的学习模式不断壮大,老师和家长已经左右不了孩子的发展方向。

现在的老人未必比一个在网上冲浪的孩子知道更多常识。甚至到了骗子专门以老人为目标行骗,就因为他们还不如年轻人更了解社会常识。

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也不会因为你熟读了半部论语而请你做总统和CEO ,你连公务员都考不上。

这只是个过度的阶段,再过10年、20年,这种争论必将越来越少。因为随着新的社会形态兴起,必将产生新的社会文化、新的礼仪、新的关系、制度。你是不是中国人?不是看你穿不穿汉服、读不读论语,或许是看你用不用微信qq,上不上淘宝。

这种趋势不是某个人的呼吁和努力能够改变的,更不是你想阻挡就能阻挡的。一些人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现象,更像是螳臂当车一样。

其实我们更有兴趣探讨的,是哪种文化成分会被保持下来,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或许是中国的国画、书法,或许是中国的茶文化。至于中国饮食文化,我估计根本无需什么弘扬和继承,必定会保存下去。没见满大街的吃货么。

未来我们不会再争论中医管不管用。不会争论传统文化该不该继承,继承什么,不会再争论教育孩子要不要念弟子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会有答案。在社会的驱动下,也就是众生的共业作用下。能剩下的、能适应社会的自然会继续存在下去。而淘汰掉的只能是淘汰掉。

我们已经淘汰了帝制,淘汰了科举,淘汰了妻妾的婚姻制度,无论哪一步都必定伴随着刚开始的激烈思想碰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不可挽回。

就佛弟子而言,我们会很淡定的随着社会的趋势前进。我们也不会把什么传统文化和佛法绑定。佛法并不与社会、科技发展相矛盾。严格来说佛法只会有佛教文化,而非传统文化。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发现佛法讲述的内容总是有更多的证据和支持,我们对佛经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所以别对佛弟子谈传统,佛弟子的超前或许你想象不到。

请热衷继承传统文化,也对佛法感兴趣的的朋友们明白一点。社会趋势不会因你们就改弦易辙,而你们也不是传统文化是否能保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能够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只有一个原因:它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数千年来莫不如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55.com/traditional-culture.html

(5)
刘欣的头像刘欣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