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无悲心,是则常贫穷 — 甘露点滴(1)

贫穷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的,因为贫穷意味着没有福报。这和佛教所倡导的道路正好相反。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是则常贫穷。若人柔软心,调伏如真金;若悲在心中,此宝无穷尽。——《正法念处经

如果一个人有悲心,就如人中之天一般尊贵。如果一个人没有悲心,那么贫穷困苦恐怕会常伴左右。如果一个人心境柔和安详,如同真金,如果悲心常驻,则如无尽宝藏一般。

悲心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之一。什么叫悲心?

行慈心者。缘一切众生见受苦时。不惜身分成熟安乐。受苦众生令得无患。大悲心者。见诸众生受苦恼时。如己父母师长善友。生悲哀心泪如猛雨。如是等心名为大悲。——《观佛三昧海经

见到众生,比如自己的父母、师长、善友, 遭遇到困苦烦恼时候,心中悲戚,称为悲心。

如果用现代的言语,这就是同情心、同理心。

那么为什么只有柔软心、悲心,才能远离贫穷呢?其实很简单,财富一定源于你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这个种子。无论是现在的互联网,还是传统工业社会,都是如此。你能在社会中获得财富,一定是与他人有了交集,有了合作,有了交易,有了信用。这一切都和暴虐、狠厉、残害是相反的。

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社会充满了斗争、杀戮,那么肯定是越来越贫困。大家搞阶级斗争,那么吃饭就成问题。其实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德国的希特勒搞屠杀、发动战争,就注定了他失败。越是充满和睦宽容、相互友善的地方,越会富裕。越是相互斗争的地方越是贫穷。

所以我们从这里也会发现,中国有句古语,叫和气生财,是非常有道理的。

为人易怒、生性暴虐的人就容易贫困。因为他缺乏获得福报的根本基因。

越是能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的人,越是能够做出令人瞩目的事业。

因为别人的困难、别人的烦恼、别人的渴望,就是你的商机啊。

你能想象马云先生无法体会小卖主的心态,对女同胞的购买心态没有琢磨么,你能想象乔布斯不能感受大家都渴望的简洁之美,不能体会大众心理路径,就造出苹果手机么。他们不会缺乏这种感受能力。

即便是你卖个早点,想要做得好,也要能感受顾客的喜好、口味、习惯,才能兴旺。

有时候这个事还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不是你努力就能做到的。可大部分时候,我们努努力也能见些成效。至少可以尽可能不往暴虐、狠厉方面倾斜,至少尽量可以与人宽容,和睦。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你这是提倡烂好人。遇到不公正,不公平,遇到罪犯恶人该怎么办?

这就是对悲心的误解了。悲心可不是让你同情犯罪。不是让你没有是非原则。

佛教也谈过战争,也谈过以杀止暴。详见:当杀则杀 — (入门通关第7)

这才是大悲心的体现,是为了众生的福祉,为了维护众生不受侵害,免于灾难困苦,哪怕是杀业我也承担了。关键一点,这些举动不是出于嗔恚、怒火、报复,而是出于悲心。

可能扯的有点远。我们再说说现在的生活。

现代社会,经济有好的时候,有坏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人生的低谷,也可能会遇到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事情。社会的不公平或许会令你气炸了肺。但请尽量不要因此而往暴虐、狠厉方面倾斜。

我们大家可能不是什么大人物,可能只是平民百姓、升斗小民,我们普通人并非大彻大悟的圣贤,可能做不到事事都安详淡然。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放弃我们的悲心,不放弃我们的同情心、慈爱心。

因为这是我们的人性。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么发展,我们要保留住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55.com/cause-of-poverty.html

(4)
刘欣的头像刘欣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戒的头像
    2024年 1月 24日 下午8:12

    “何谓为悲。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是名悲心。”

    一一《未曾有因缘经》

    报歉,手误,上个回复贴错了,麻烦管理改一下。

  • 戒的头像
    2024年 1月 24日 下午8:08

    在另两部经典中也讲到修行中”悲心”的重要,贴出来一起学习。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维,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一一《未曾有因缘经》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维,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一一《大乘起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