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

【十善】

十善业是佛教修行的基础。

佛说十善业道经》: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无论是人天、声闻、独觉,还是大乘佛法,无上菩提,都是依十善业道而得成就。所以称为善法。

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十善的内容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讲:

菩萨摩诃萨不杀众生。不盗他财。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云何菩萨不杀众生。于一切众生慈悲爱念。惭愧愍伤永舍刀杖

不杀生,因为对一切众生,心怀慈悲爱怜,担忧其受到伤害,而永远舍离刀枪棍棒等武器。自然更不会亲手加害了

不偷盗者。若于聚落空处所有遗物不与不取

不偷盗,哪怕是空地遗留之物,也不会随意拿取。获得别人有主的东西,都要通过价值交换。

不邪淫者。若女有主,父母兄弟宗亲所护。乃至见彼授华一茎不起欲想

不邪淫,对于那些有亲属,宗族,法律所保护的女人,哪怕对方对你表示了好感,也不起淫欲之想,更何况有淫欲之事。

不妄语者。若于乡邑,若在王者。堪为证佐。真诚实语,守死不虚

不妄语,在任何场所,城市乡里,法庭政府,所说真实,可为佐证,宁死不虚。不做假证。

不两舌者。常于彼此起和合想。从彼所闻不向此说。从此所闻不向彼说

不两舌,总是促进彼此和谐。从甲听到的,不向乙说,从这里听说的,反之亦然。就是不会挑拨离间。

不恶口者。软语开喻先意问讯。终不以苦切恶言加于众生

不恶口,言语温柔,喻慰开导,见面问讯。不会以恶语相向。

不绮语者。时说实说知义而说。为利益彼说心口无差

不绮语,说话切实达义,心口如一,言语利益他人。

不贪者于他财利不起欲想。见来取者心无吝惜

不贪,指对他人的财富,不起贪欲,对来求者,心无吝啬。(但并不是别人要什么就给什么,请参考:什么情况下不能布施

不嗔恚者。于一切众生除诸恚恨。起慈愍心饶益心安彼心。随顺善摄一切众生

不嗔恚,对一切众生,不起嗔恚心。起慈悲心,利益心,令彼安乐之心。随众生心,度化众生。

不邪见者。有施有济有说。有父母。有今世后世。有苦乐行果报世间。有阿罗汉。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不邪见,知道布施利益,知道父母福田,知道三世轮回,知道善恶苦乐果报。乃至阿罗汉,知道自身涅槃,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些都是不邪见。

明天当知。彼不杀不盗不邪淫。则是菩萨修慈身行。不妄语两舌恶口不绮语。则是菩萨修慈口行。不贪不恚不邪见。则是菩萨修慈意行。修慈身口意。则是菩萨等念众生

不杀,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慈行。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口慈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这是意慈行。身口意三业。

十善是分辨是否真修行的标准

善男子,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如果不真实修行十善,从而证得无上正觉。甚至没有守护一种善业。而说自己是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志求无上菩提,这样的人是大妄语。

由此可见你是否真的修行佛法,真的是佛弟子,真的发菩提心,十善是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

 

正在编辑中…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55.com/ten-good-deeds-2.html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戒
    2022年 12月 5日 下午8:01

    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业道。世间方有诸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声闻乘或独觉乘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业道品类差别。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