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有因缘经白话-命子出家(1)

未曾有因缘经白话讲解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是一部极好的佛法入门教材,经中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把佛法的大意层层揭示给大家,能够让我们对佛法有的正确了解。平时很多的疑惑,都可以在这部经里找到答案。 所以推荐大家学佛入门之初先学习这部经是十分有益的。我们用白话文讲述经文中的故事,大家可以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作为参考。

(1)命子出家

这是第一个故事:命子出家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如我今也。目连受命。即入禅定。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到迦毗罗城净饭王所。而白王言。世尊殷勤。致问无量起居轻利。气力安不。及大夫人。波阇波提。并三叔父斛饭王等。问讯起居。亦复如是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指派大目犍连说: 你现在替我到迦毘罗城,问候我的父亲阅头檀王和我的姨母、三叔父。然后劝喻罗睺罗(世尊的儿子)的母亲耶输陀罗,让她能割舍母子恩爱,让罗睺罗做出家沙弥,修习佛法。

为什么呢?母子恩爱的欢乐是短暂的,死后堕入地狱,母子互不相知,业障黑暗,永远离别,受无穷痛苦,那时后悔晚已。罗睺罗如果修道证果,还可以渡化他的母亲,脱离轮回生死根本,和我一样证得涅槃清净。

目连领命入定,运用神通之力瞬间即到了迦毘罗城净饭王的宫殿。向净饭王陈奏:世尊让我来向您问候身体康泰。及波阇波提夫人和三叔父斛饭王等康健安乐。

时耶输陀罗。闻佛遣使来至王所。未知意趣。即遣青衣。令参消息。青衣还白。世尊遣使。取罗睺罗。度为沙弥。耶输陀罗。闻是消息。将罗睺罗。登上高楼。约敕监官。关闭门合。悉令坚牢。时大目连。既到宫门。不能得入。又无人通。即以神力。飞上高楼。至耶输陀罗坐前而立。耶输陀罗。见目连来。忧喜交集。迫不得已。即起恭敬。礼拜问讯。冒涉远途。得无劳也。敕为敷座。请目连坐。问目连曰。世尊无恙。教化众生。不劳神也。遣上人来。欲何所为。目连白曰。太子罗睺。年已九岁。应令出家。修学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少时如意。一旦命终。堕三恶道。恩爱离别。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度生老病死忧患。得至涅槃。如佛今也。

这时耶输陀罗听到佛派遣了使者来到王宫,不知道是什么来意,于是让自己得侍女前去打听。

侍女回报:世尊派遣使者是来求取罗睺罗出家做沙弥的。

耶输陀罗听后立即把罗睺罗送到一座高楼上。并吩咐卫士紧闭门窗。大目犍连来到楼下,不能进入,也没有人通报。于是运用神通飞上高楼,到耶输陀罗面前。耶输陀罗看到目连来到,十分忧愁和悲伤。但是迫于无奈仍起立迎接,施礼问候:这么远来,是否劳顿?世尊派遣您有什么事 ?

大目犍连说:太子罗睺罗已经九岁,应该让他出家修道。母子恩爱仅仅是很短时间的欢乐,一旦命终之后,堕落到三恶道。恩爱即 成别离,母子互不相知。罗睺罗得道后还能渡化母亲,永远脱离生老病死的忧患,和佛一样证得涅槃。

耶输陀罗。答目连曰。释迦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奉事太子。如事天神。曾无一失。共为夫妇。未满三年。舍五欲乐。腾越宫城。逃至王田。王身往迎。违戾不从。乃遣车匿白马令还。自要道成。誓愿当归。披鹿皮衣。譬如狂人。隐居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都不见亲。忘忽恩旧。剧于路人。远离父母。寄居他邦。使我母子守孤抱穷。无有生赖。唯死是从人命至重。不能自刑。怀毒抱恨。强存性命。虽居人类。不如畜生。祸中之祸。岂有是哉。今复遣使。欲求我子为其眷属。何酷如之。太子成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应安乐众生。今反离别人之母子。苦中之甚。莫若恩爱离别之苦。以是推之。何慈之有。白目连曰。还向世尊。宣我所陈。时大目连。更以方便。种种因缘。随宜谏喻。反覆再三。耶输陀罗。绝无听意。辞退还到净饭王所。具宣上事。王闻是已。令唤夫人波阇波提。王告夫人。我子悉达。遣目连来迎取罗云。欲令入道修学圣法。耶输陀罗。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坚意固。缠着恩爱。情无纵舍。卿可住彼重谏谢之。令其心悟。时大夫人。即便将侍从五百青衣。往至耶输陀罗所住宫中。种种方便。随宜谏喻。反覆再三。耶输陀罗。犹故不听。白夫人曰。我在家时。八国诸王。竞来见求。父母不许。所以者何。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是故父母。以我配之。太子尔时。知不住世出家学道。何故殷勤。苦求我耶。夫人娶妇。正为恩好。聚集欢乐。万世相承。子孙相续。绍继宗嗣。世之正礼。太子既去。复求罗睺。欲令出家。永绝国嗣。有何义哉。尔时皇后。闻是语已。默然无言。不知所云。

耶输陀罗回答说:释迦如来做太子的时候娶我为妻。婚后侍奉太子如同天神一样,没有一点过错。夫妇未满三年,他便舍弃了世间欢乐,逃离王宫,置身郊野。父王前去召回也不愿意 反转。遣回侍从车马。说一定要修行成道才会回来。如同疯子一样批鹿皮衣隐居在山野丛林之中。六年辛苦之后证得佛果,回来却忘记了自己亲人的恩爱,如同陌路。远离父母,寄居他国。让我们母子孤独度日,绝望无助,真想一死了之。可是生命是珍贵的,我没有权利结束它,只能怀着愤恨痛苦苟且偷生。这样的生活还不如畜生,有比这更厉害的灾祸 吗?现在又让人来要我的儿子做他的眷属,怎么能这样残酷。太子成道,宣扬慈悲,让众生安乐才是慈悲,现在反而让他人母子离别,最痛苦的事情 莫过于此,这样看来那里有什么慈悲呢?

大目犍连再三用各种方法譬喻来劝说,但是耶输陀罗根本没有听的意思。于是他告辞后回到净饭王的宫殿,陈述了事情的经过。

净饭王召见大夫人波阇波提,说:我的太子悉达派遣目连尊者来领取罗睺罗出家修道,耶输陀罗智慧不足,不能明了佛法的重要。不能割舍母子恩爱,固执己见。你去劝劝她,或许可以让他回心转意。

大夫人波阇波提带着五百名侍女来到耶输陀罗的宫中,用种种方法譬喻劝说再三。耶输陀罗仍然不听,对夫人说道:我未嫁时,有八个国家的君主竞相要求联姻,父母却没有答应。因为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所以才把我许配给他。太子当时知道要出家学道,为什么殷勤求婚?人娶妻子正是为了恩爱欢聚,生子传家,继承宗嗣。这是世间天经地义的道理。太子既然离家,又要让罗睺罗也出家,断绝国家的宗脉,是何道理呢?

波阇波提听了也默然不语,不知如何回答。

尔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释迦如来。当尔之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学圣道耶。耶输陀罗。闻是语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往事明了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唤目连。忏悔辞谢。捉罗睺手。付嘱目连。与子离别。涕泪交流。尔时罗睺。见母愁苦。长跪合掌。辞谢母言。愿母莫愁。罗睺今往定省世尊。寻尔当还。与母相见。时净饭王。为欲安慰耶输陀罗令其喜故。即时召集国中豪族。而告之言。金轮王子。今当往彼舍婆提国。从佛世尊。出家学道。烦卿人人。各遣一子。随从我孙。咸皆唯然。奉大王命。即时合集。有五十人。随从罗睺。往到佛所。头面作礼。

这时世尊以神力化现一人在空中说:耶输陀罗,你还记得多生以前的誓愿吗?释迦如来当时行菩萨道,用五百银钱从你那里买得五茎莲花供养定光佛。但是你求我生生世世和你结为夫妻。我不愿意,于是说:我行菩萨道,多生多劫布施一切,不愿违逆他人的意愿。如果你也能做到的话,我就娶你为妻。你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有国家、城市、甚至我自己都随你布施,决不反悔。”为什么今天爱惜罗睺罗而不让他出家修道呢?

耶输陀罗听了这番话恍然记起宿世因缘,和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爱子之心自然消歇,请大目犍连来向其忏悔。握着罗睺罗的手交给目连,和孩子告别的时候仍忍不住悲伤而涕泪交流。罗睺罗见到母亲忧愁不乐,顶礼告别时说:母亲不要悲伤,我现去看望世尊,不久一定回来,和母亲相见。

净饭王为了安慰耶输陀罗,召集国中的王公贵族高知大家:王子现要前去舍婆提国跟从世尊出家,修学佛法,请大家各选一子,跟随我的孙子。众臣奉净饭王的命令,立即召集了五十人,跟随罗睺罗来到世尊的驻地,向其顶礼。

佛使阿难。剃罗睺头及其五十。诸公王子。悉令出家。命舍利弗。为其和上。大目揵连。作阿阇梨。授十戒法。便为沙弥。罗睺幼稚。习乐憿慢。耽着嬉戏。不乐听法。佛数告敕。恒不从用。非可如何。尔时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佛子罗睺。出家为沙弥。与其群臣夫人太子后宫采女婆罗门居士。恭敬围绕。于其晨朝。来诣佛所。礼拜问讯。并看佛子罗睺沙弥。各一面坐。佛为说法。王及群臣。憍傲习乐。不堪苦坐。听佛说法。辞退欲还。尔时世尊。知王始悟。信根未立。将欲开悟王及群臣。为利益故。告阿难曰。汝可往召沙弥罗云及其眷属。悉皆令集。听佛说法。阿难往召。须臾皆集。佛告王曰。且待须臾。听我说法。王叉手曰。今我此身。习乐来久。不堪苦坐。愿佛垂恕。佛告王曰。此不为苦。所以者何。前身种福。今为人王。常处深宫。五欲恣意。出入导从。脚不触地。何名为苦。三界之苦莫若地狱畜生饿鬼诸难等苦。如此诸苦前已曾说

佛让阿难为罗睺罗和五十名孩子剃度,全部出家。命舍利弗为他们的亲教师,大目犍连做授戒师,传授他们十善戒法成为沙弥。

罗睺罗比较幼稚,性情矫慢,沉迷于玩乐,不喜欢听闻佛法。佛曾数次告诫警示,他都听不进去,谁也没有办法。

舍卫国波斯匿王听到世尊的儿子出家做了沙弥,和群臣、王后、后宫妃子、婆罗门、居士一起在一天早上来到佛的驻地礼拜问候,并看望罗睺罗。大家一一落座,佛为大家说法。波斯匿王和诸位大臣贵族平素养尊处优,不耐久坐,听到佛为大家说法就想告辞回去。世尊知道波斯匿王刚刚有些觉悟,但是信心尚未坚固,想开导他和群臣。为了利益大家,他让阿难召集罗睺罗和那五十名孩子都到这里,听佛说法。阿难很快就把他们找来。

佛对波斯匿王说:请稍待片刻,听我说法。

波斯匿王说:我的身体素来安泰,所以不能苦坐,请佛宽恕。

世尊说:这不是苦。为什么呢?您前身种下了福田,现在成了一国之君,住在深广的宫殿中,各种享受随意而有,出入都无需脚沾地面,怎么能叫苦呢?三界中最苦的莫过于地狱畜生恶鬼这三种苦难,这些我以前也和您们讲过。

佛告罗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子今既得人身。值佛在世。何故懈怠。不听法耶。罗云白佛。佛法精妙。小儿意粗。安能听受世尊法也。前已数闻。寻复忘失。徒劳精神。无所一获。及今少年。且放情肆意。至年大时。自当小差堪任受法。佛告罗云。万物无常。身亦难保。汝能保命。至年大不。唯然世尊罗云不能。佛岂不能保子命耶。佛语罗云。我尚不能自保。岂保汝也。罗云白佛。徒劳听法。既不得道。闻法之功。何益于人。佛告罗云。听法之功。虽于今身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如我前说。波若智慧。亦名甘露。亦名良药。亦名桥梁。亦名大船。汝不闻乎。罗云白佛。唯然世尊。时波斯匿王。长跪合掌。白天尊曰。如佛所说。波若智慧。有四种名。其义云何。愿佛哀愍。为我说之。佛告王言。欲得闻者。着心谛听。吾今说之。

佛告诉罗睺罗:佛在世间的时候是很难遇到的,人命脆弱,得道自然很困难。现在你既然生而为人,又恰好有佛在世,为什么怠懈懒散,不听闻正法呢?

罗睺罗说:佛法精妙,我心粗陋,怎能听受世尊的佛法?以前曾数次听闻,转眼就忘了,白白浪费了精神,没有收获。而且我现在年少,可以先纵情玩乐,等到年纪大了,能够担负一些小的使命的时候,再来学习不迟。

佛说道:万物都在无常变幻,身体也是难以长久的,你能保证自己的性命会长久么?

罗睺罗说:我自然不能,难道您不能保佑自己孩子的性命吗?

佛说:我尚且不能自保,怎么能够保佑你呢?

罗睺罗说:既然辛苦听法却不能今生得道证果。那听法有什么益处呢?

佛告诉罗睺罗说:听法的益处,虽然不一定能在今生得道,但是在轮回之中有很大利益的。像我以前说的般若智慧又称甘露、良药、桥梁、大船,你没有听到么?

罗睺罗答道:是的,听到过。

波斯匿王向世尊跪下顶礼,问道:世尊您曾说过般若智慧四种名字,那么这些名字有什么意义呢?请为我们讲一下。

佛告波斯匿王:如果你想知道的话,那么用心听法,我现在就讲。

注:这是本经的第一个故事,也仅是一个开场。这里世尊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亲情相对于六道轮回来说是渺小的,任何恩爱欢乐都会随着不会停歇的轮回而渐渐远去,现实中的苦乐悲欢更是转瞬即逝,不可常保。欢乐是暂时的,痛苦却是注定的。只有脱离生老病死的忧患才能得到永恒的欢乐。出家这个在普通人眼里不可思议的行为,在佛教中则是理所应当。

现实中大家可能发现学习佛法的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这就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之前所追求的的各种人生目标都失去了意义。最终不得不放弃的东西,逐渐变得毫无价值。逼迫我们认清真相,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年轻人自觉有大把的时间,尚有各种各样的理想、目标没有达成,有各种体验尚未亲历;很难感受到人生如白驹过隙,梦幻泡影。自然也就对佛法不感兴趣。

就如经文中,释迦摩尼佛的儿子罗睺罗所讲,自己还小,等年纪大了再说。这样的年纪很难体会到生命无常的。

然而佛却明明白白告诉罗睺罗,人命脆危、无常迅速,很难保证什么时候就结束了。不仅仅普通人自己无法保证,哪怕就是佛也不能保佑你。

这一点可能会让很多朋友惊愕。如果佛不能保佑众生,那么我们拜佛祈福还有用吗?我们继续往下看。看看后面佛是怎么说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55.com/never-had-karma-vernacular-exp-lanation-1.html

(3)
刘欣的头像刘欣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戒的头像
    2024年 1月 25日 下午12:06

    (转)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佛陀游化的时候,罗云正要出去乞食。这个时候佛陀对着罗云说:“你应该观色是无常的”
    罗云回答道:“是的,世尊,色是无常的”
    佛陀又说道:“罗云啊,痛(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
    罗云回答道:“是这样的,世尊,痛、想、识都是无常的”)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这个时候,罗云尊者想:“为什么这个时候,世尊要当面教导我无常观呢?我没搞清楚之前,不去乞食,我要回去搞清楚”)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祇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跌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

    (这个时候,罗云回到精舍,在树下静坐,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一心正念,念色、痛(受)、想、行、识,五蕴之法,都是无常的。)

    尔时,世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祇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骄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著想,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于大暗冥,
       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这个时候,世尊也回来了。用完供养后,在经行。慢慢到罗云打坐的地方,到了后,对罗云说:”你应该修行安般之法,修行这个法门的时候,所有忧虑都会消除。你应该修行不净观,修行的时候,所有的贪欲都会消除。现在,罗云,你应该修行慈心,所有的瞋恚都会消除。现在,罗云,你应该修行悲心,所有的恼害众生的心都会消除。现在,罗云,应该修喜心,所有的嫉妒心都会消失。罗云,要护好自己的心。护心之后,所有的骄慢都会消失“

    这个时候,世尊说了个偈:
    莫数起著想,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于大暗冥,
    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恒复顺于法,
    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这个时候,罗云也用偈回答世尊:
    我不起著想,恒复顺于法,
    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这个时候,世尊给了罗云说法之后,就自己回静室去了。
    罗云尊者这个时候自己思维:”我现在应该怎么修安般?去除忧虑,没有妄想呢?“。这个时候,罗云决定要问清楚才好,便又去世尊那里,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一会儿就退坐,赶忙问起来:”世尊啊,我应该怎么修行安般啊?如何去除忧愁,没有妄想,获得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说道:”很好,很好,罗云啊,你能在如来面前作狮子吼,问怎么修安般,怎么去除忧愁,怎么没有妄想,获得大果报,得到甘露味?“罗云啊,你现在要非常非常仔细得听,好好思维考虑我要说的,我详细跟你说重要的法门。”

    世尊教导道:“罗云,去空闲安静,没有人的地方,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不要生其他妄想,把意念集中在鼻头处,出息长要知道息长,入息长也要知道息长,出息短要知道息短,入息短也要知道息短,出息冷要知道息冷,入息冷也要知道息冷,出息暖要知道息暖,入息暖也要知道息暖。尽观身体,出息,入息,都要如实真实知道。有息要知道有息,如果没有息,也要知道没有息。如果息从心出,要知道重心而出,如果息重心而入,要知道息从心而入。这个样子,罗云,是正修安般,没有忧愁和妄想的烦恼,得到大果报,得到甘露之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座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这个时候,世尊给罗云讲了微妙的佛法后,罗云就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去安静的禅修之丛林,找到一棵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不作妄想,系心鼻头。出息长则知道出息长,入息长也知道自己入息长。出息短则如实知道出息短,出息短也如实知道出息短。出息冷也知道息冷,入息冷也如实知道入息冷。出息暖则知道出息暖,入息暖也知道入息暖。尽观自己的身体,入息,出息,都能如实知道。有时候有息,知道,有时候没有息,也知道。都能如实观察,如实了知。如果息从心出,也能如实知道息从心出,如果息重心入也能如实知道息从心入。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罗云尊者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坐后,欲心马上就得到了解脱。不再造恶。
    有觉有观,得到初禅的五支。有觉(觉支)有观(观支),有喜(喜支)有乐(乐支),专其一心(一心支)。游于初禅。
    再精进,更加一心,离开了粗略都觉观。得到了二禅的四支。内净(净支),喜(喜支),乐(乐支),一心(一心支)。游于二禅。
    然后离开粗的二禅的喜,只有剩下都精妙的乐,得到三禅的离喜得乐,也有五支。舍支、念支、智支、乐支、一心支。游于三禅。
    然后乐也舍去,无苦无乐,不再忧愁,舍念清净,得到四禅。也有四支,不苦不乐支,舍支,清净支,一心支。游于四禅。

    如此罗云尊者,修行佛陀教的安般,获得了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因为这样的三昧正定,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道自己的宿命,前生,今生,乃至无数生之前的时候。之前是谁,是什么样子的,寿命长短,怎么生,怎么死都能知道。

       彼以此三昧,心清静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又,在三昧正定总。心里清净无瑕秽,也没有结(烦恼系缚)。知道众生的心,看到所有众生的身口意,知道众生的轮回果报,都能在定中如实知道。善恶之事,都能明白。(三明六通))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这个时候,得漏尽心,观一切皆苦,如实知道,再观四谛苦谛集谛,都能如实知道。则个时候,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得到解脱后,作大狮子吼:”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罗云尊者,便成阿罗汉果了!)

    是时,尊者罗云已成罗汉,便从座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诸漏除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论有漏尽,亦是罗云比丘。论持禁戒者,亦是罗云比丘。所以然者?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此罗云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亲从佛生,法之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尊者罗云成阿罗汉果后,就去世尊那里,对世尊说:“所求已得,诸漏已尽”。
    这个时候,世尊告诉比丘:“得阿罗汉果的人,没有和罗云一样、论漏尽,也是罗云尊者无以伦比,论持戒,也是罗云尊者无以伦比。以前都如来,也有罗云比丘,如果说谁是佛子。也是罗云,亲从佛生,法子上者。”

    世尊这个时候告诉比丘们:“我声闻弟子中,第一能持戒都,是罗云比丘。”

    这个时候,世尊说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节录自《增壹阿含经》

  • 戒的头像
    2024年 1月 25日 上午11:58

    人生危脆,必当远虑,佛弟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分享一段经中记载罗睺罗证阿罗汉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