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释疑
《未曾有因缘经》白话-请问酒戒(5),其中文字表达的意思有违戒律,师兄看是否如此?
引文:1.世尊告曰。汝饮酒时。为何恶耶。只陀白佛。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恶也。何以故。得酒念戒。无放逸故。是故饮酒。不行恶也。佛言善哉善哉。只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
2.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何以故。为利益故。
以上文字明显违背戒律,饮酒戒没有这样的开缘。
不饮酒戒开缘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不犯者,若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用身外涂创。一切无犯。」 ( 事钞记卷二四‧三三‧二)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余药不治,酒为药者,非谓有病即得饮也;故须遍以余药治之不差,方始服之。」 (戒疏记卷一五‧八‧一)
-
戒律是经典所记载。如果有说法与经典所讲戒律相违。以经为准。
2024年 1月 20日 下午10:02 -
您这说法有依据吗?按照这个逻辑:“得酒念戒。无放逸故。是故饮酒。不行恶也”把酒改为杀盗淫妄是不是都成立??关键是拿出依据!
2024年 1月 20日 下午10:22 -
《五戒相经》佛语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茎、叶、华、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酢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啖酒麯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啖滴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
佛敕引酒小草头一滴都不可以,而且明知是酒,如果喝了,随咽咽犯,结中品罪。
2024年 1月 20日 下午11:11 -
经典所说就是依据。至于杀盗淫是不是也有开缘,要根据经典开示,不能您想当然推理。
比如杀业开缘,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如何护国保民行无畏布施-佛教如何对待战争 | 方广佛教网 (yi55.com)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9:01 -
经云:又作是说。此法是彼法非。如是说者亦名谤法。
佛教经典所言,佛弟子都应当当作依据。特别是当您觉得有矛盾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拿一部经去否定另外一部。比如拿着讲戒律的,去否定讲开缘的。这是很不妥当的。
这属于可能有很严重过失的行为。而且我实在看不出这两者有什么矛盾的。一个讲戒律的,一个讲开缘的。相辅相成。
就好像说到戒杀,恐怕比饮酒戒律讲的更为严厉。但是《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讲杀生的开缘,如果您觉得这个跟讲戒杀的戒律相违背,个人是不理解的。我没觉得有什么矛盾。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9:08 -
建议您看下《入门通关贴》第四,第七章。是讲妄语和杀生开缘的。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9:14 -
我要您提供的依据是您自己说的这句话“戒律是经典所记载。如果有说法与经典所讲戒律相违。以经为准。”您的意思是人如果经典和律典有意思违背的地方,以经典为准,是这意思吗?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9:15 -
‘’建议您看下《入门通关贴》第四,第七章。是讲妄语和杀生开缘的。‘’
咱们能不能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其它的?
‘’佛教经典所言,佛弟子都应当当作依据。特别是当您觉得有矛盾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拿一部经去否定另外一部。比如拿着讲戒律的,去否定讲开缘的。这是很不妥当的。‘’
您的意思是《未曾有因缘经》这段记载是开缘?我已经引用了律典中明确依据,饮酒没有这种开缘。
《五戒相经》里明确说小草头一滴都能喝,喝了结罪!这可是经典记载。
《长阿含经》云:‘其饮酒者有六种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争,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又《智度论》饮酒有三十五失,如前‘受戒篇’说。
《沙弥尼戒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尝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由之。牵东引西,持南着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尊,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
《梵网经》云:‘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中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9:26 -
这就是您的问题所在。您引用的经典中没有开缘,不等于其它经典讲述的开缘是错的。对不对?
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
恰恰是应该两者结合起来,才完整。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9:30 -
《优婆塞戒经》里没有讲杀生的开缘。楼主难道因此就否定《瑜伽师地论》《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是胡说八道不成?你这是钻牛角尖了。拿着这部经否定那部经,慎言吧。因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9:39 -
经典和律典都是佛亲说的,应是平等对待。如果研究戒律自然要看律典,律典中才有明确开遮持犯说明,以下引用《四分律》
彼比丘若酒酒煮酒和[19][19]合,若食、若飮者,波逸提。若飮甜味酒者,突吉羅。若飮[20][20]醋味酒者,突吉羅。若食麴、若酒糟,突吉[21][21]羅。[22][22]酒酒想,波逸提。酒疑,波逸提。酒無酒想,波逸提。無酒有酒想,突吉羅。無酒疑,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爲犯。
不犯者,若有如是如是病,餘藥治不差以酒爲藥;若以酒塗[23][23]瘡,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一竟)
《未曾有因缘经》饮酒开缘是没有的,您如何汇通?我前面还引用个其它经典,都明确说一滴酒不能喝,您如何理解?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9:49 -
律典是后人的划分。严格说来《未曾有因缘经》讲的是十善法戒。也讲的戒律。
以下是《未曾有因缘经》讲饮酒的开缘:
佛言善哉善哉。只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夫人行善。凡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有漏善者。常受人天快乐果报。无漏善者。度生死苦。涅槃果报。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汝持五戒。何有失乎。饮酒念戒。益增其福。
您怎么能说没有呢?
这就好像,一个医生说砒霜不能吃,吃了会死人。另一个医生说,砒霜能治什么病。我认为两者都对。
而您引用的经典讲饮酒害处,我认为很对。《未曾有因缘经》所讲饮酒的开缘我也认为很对。两者丝毫不冲突。这就是我的理解。
2024年 1月 21日 下午10:29 -
楼主你认真的?说释迦牟尼佛讲法有违戒律?
2024年 1月 22日 下午10:16 -
师兄,你的逻辑有些混乱,首先你要确定一件事,我现在首先质疑的是这部经中饮酒开缘的部分,你说“楼主始终不会正面回复:他对《未曾有因缘经》所讲的开示,认可吗?”我上边已经回复,你没看吗?难道我质疑饮酒开缘的部分就是质疑整部经都有问题吗?我回复你说你是以偏概全,把你自己认为的概念强加给我,难道不是吗?
你说:“如果认可,那么一开始,他质问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有违戒律,就是破失三皈依。”首先你要确定这段话是不是佛陀所说的,是否可能是翻译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漏。其次这段话就算是佛陀亲说,我就不能质疑?我就破三皈依?如果你这么认为,我给你引用佛经原文:
一、尔时,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等视众生同于子想,是义深隐,我未能解。世尊,如来不应说言菩萨于诸众生修平等心同于子想。所以者何?于佛法中,有破戒者、作逆罪者、毁正法者,云何当于如是等人同子想耶?”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我于众生实作子想如罗睺罗。”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曾于受具清净众中有一童子,不善修习身口意业,在屏隈处盗听说戒,密迹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刚杵碎之如尘。世尊,是金刚神极成暴恶,乃能断是童子命根,云何如来视诸众生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二、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则不等视一切众生同于子想如罗睺罗。世尊,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复有一人持栴檀涂佛,佛于此二若生等心,云何复言当治毁禁?若治毁禁,是言则失。”
三、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若有修平等心,视诸众生同于子想,得寿命长。’如来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如知法人能说种种孝顺之法,还至家中,以诸瓦石打掷父母。而是父母是良福田,多所利益,难遭难遇,应好供养,反生恼害。是知法人言行相违,如来所言亦复如是。菩萨修习等心众生同子想者,应得长寿,善知宿命,常住于世,无有变易,今者世尊以何因缘寿命极短同人间耶?如来将无于诸众生生怨憎想?世尊昔日作何恶业,断几命根,得是短寿不满百年?”
佛经中佛弟子质疑佛陀所说的的经文不少的,难道这些弟子都失去三皈依?难道这些亲见佛陀的圣弟子用错误的方法误导后学吗?让后世佛弟子失去皈依?
2024年 1月 23日 下午7:22 -
我觉得还是先不用交流了。因为您还没搞明白佛弟子最基础的事情。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戒律是释迦牟尼佛制定。佛说是佛教所有修行的最终依据。您还没有建立起最基本的佛教三皈依的认知。
当你真正建立起佛弟子三皈依的认知,就会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绝无可能违戒律。这一点不需要质疑和讨论。
我不会跟您讨论一个伪命题,不成立的问题。
这就好像我去跟一个儒家子弟说,我觉得孔老夫子对“仁和君子”的认识有问题,有违《论语》精神。人家只会把我当精神病。
所以在您认识到您所说的话隐含着什么意义之前,具体的探讨没有任何意义。
2024年 1月 23日 下午8:28 -
您举的这三个例子,都是请教佛,询问为什么,可不是如您这样的质疑。就好像相关的戒律,如果您问,既然四分律中严格要求滴酒不沾,那么为什么《未曾有因缘经》又讲了可以饮酒的例子?我们该怎么做?那我们很高兴来探讨经典中是怎么说的。释迦牟尼佛讲了什么理由。
而探讨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否有违戒律,这是个预设立场的问题。而且是个佛弟子根本不会认可的问题。不管问题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不会。不管你说的天花乱坠,如何摆所谓的依据。都毫无意义。答案就是不可能。难道您能证明释迦牟尼佛在《未曾有因缘经》所讲的,有违戒律?您真有这样的智慧?还是福报太多可以无所谓的挥霍?
佛弟子对于经义不懂可以问为什么,就如同您举的例子。但是讨论佛说是否有违戒律,就不是学习了。我证明不了,更不会参与这样的讨论。希望你的出家师父能告诉你这两者的不同,和您的问题隐含了严重的错误立场。
2024年 1月 23日 下午8:43 -
我再说一句,您这个问题,比直面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啊,你这个说法不对,为什么,原因如何如何。可严重多了。
或者你问,既然四分律严格禁酒,为什么未曾有因缘经给了开缘?这都没问题。你问未曾有因缘经是否有违戒律,这种问题,讨论什么?讨论完了,承认世尊讲的有违戒律?您真敢这么说?
这种问题您想讨论,自己跟您的出家师父去讨论。我不希望这里有人真的跟您讨论。因为一旦搞不懂,被忽悠得产生了怀疑,那就真有可能把大家带到丧失皈依,诽谤三宝的地步。
2024年 1月 23日 下午8:59-
请您翻到我的提问,仔细看一下,我怎么问的!!
-
看得很清楚了。
-
‘你问未曾有因缘经是否有违戒律,这种问题,讨论什么?讨论完了,承认世尊讲的有违戒律?您真敢这么说?’
-
您可真行,您这是“稻草人攻击”?莫名其妙给我安罪状??
-
那您的答案是什么呢?
-
是有违戒律,还是没有违背戒律?
-
这段酒戒开缘是和经论中意思互斥,我个人认为这段酒戒开缘应该是翻译错误,或者传抄错误。请您换个角度再思考,所有讲过戒律酒戒的出家人,有没有讲过这部经里的酒戒开缘,这部经从东汉翻译出来到现在近2000年,有没有一个讲过这部经中的酒戒开缘?
-
抱歉,我没看到互斥
-
数千年来,没讲过的经典多了。难道因为没人讲过,就可以判断这经典有问题?
-
别换角度了,你想干什么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还所谓打着释疑的旗号。
-
用这种方法判断佛经的正伪是错误的,师兄学习缘起法,会知道今生能得人身,又能学习到佛法,是曾经种下殊胜的种子,你就是想要看到伪经都很难,如果您曾经有种下看到伪经的种子,我们大概率不会在这里交流。
-
-
请这位师兄到其它地方讨论经典的真伪问题。在这里超纲了
2024年 1月 23日 下午9:37 -
建议楼主好好读读《未曾有因缘经》,这部经是一个个有前后关系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抄错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而且按照你这个逻辑,我可以拿着四分律中戒杀的戒律,来否定《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瑜伽师地论》吗?因为这两部经讲了杀戒的开缘。你这种想法太危险了。
2024年 1月 23日 下午10:11 -
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
谷酒者,用食、用麹、用米、或用根茎华叶果、用种种子、用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谷酒。
木酒者,不用食、不用麹米,但用根茎叶华果、若用种种子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木酒。
复有木酒,不用食、不用麹米根茎叶华果,但用诸种子诸药和合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木酒。
及前谷酒皆名为酒。
若取尝,咽者亦名为饮,是谓饮酒。
慧者不应多饮酒,酒多失念障碍上义,亦失于世及出世义。
2024年 5月 29日 下午5:03
是的,比如您认为两部经典之间有矛盾,个人觉得应该以经典为准。而不是您的认为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