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核心(入门通关第15)

前面一节,我们说了因果中最为重要庞大的部分,就是我们的念头。就此我们再深入的看一下为什么会如此。

佛藏经》有这么一段佛和舍利弗的对话,就详细解答了心念在因果中的重要性:

若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嫉嗔恚邪见。是人为是常杀生不常夺命不。

不也世尊。在家杀生不常夺命。杀生时少不杀时多。

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偷盗。偷盗时多不盗时多。

世尊。不盗时多。

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邪淫。邪淫时多不邪淫时多。

世尊。不邪淫时多。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嫉嗔恚时多。不嗔恚时多。

世尊。不嗔恚时多。

舍利弗。是十不善道中何者罪重。

世尊。十不善中邪见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见者垢常着心。心不清淨。

这一段如果用白话简单说就是:如果有人杀生、偷盗、邪淫等等恶行。那么他能24小时不断的杀生伤害生命吗?能持续不断的偷盗、邪淫、妄语、嗔恚吗?都不能。唯有邪见,邪见是24小时持续不断存在着的。所以十种恶业中,邪见罪重。这样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下面的这句话了:

骂意经》说: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这里说的很清楚,哪怕就是救了十方天下一切人的性命。都不如自己守意一日功德福报更广大。更何况你去放生有限的生命。

这里是告诉大家哪一个在佛教修行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守意”,“观心”。观察自心、如法修行。更为重要。常常看到不少人热衷放生活动,而且各怀目的。有的为了愈病、有的为了求福。放生过后佛教修行却一概没有。也不戒杀,而此后自己的愿望并未达成。反而怪佛法不灵。实在是令人遗憾。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按照因果规律,我们能做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让自己更安乐。用佛教的话说,培养福报、消除恶业?

大宝积经》:善恶犹种植,皆随业所生, 何有苦子因,成熟甘果者? 现见法如是,智者应思惟, 苦报酬恶缘,为善常安乐

因缘果报,善恶不同,这个过程就如同种植一样。苦的种子,绝不会生出甘甜的果实。

我们可以把因果,想象成一片无尽的森林。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语言、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个种子,这个种子都会有一个相应的结果。这个结果又会产生某个或多个影响,如同果实又包含了一个或者多个种子。这些种子继续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如此无穷无尽。

如果我们把因比喻成种子。而种子经过发芽、成长,最后结出果实。果实比喻果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喜欢的果实不出现呢?

现实中种子不能发芽、成长,结果的情况有没有?很多啊。原因呢?没有适合的条件!土壤条件不对、气候不对、水分不够、阳光不够等等。总之一句话,没有合适的环境。

因果也是如此。由因到果是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众多的条件一起促成。想要恶果不出现。那么办法就是不给恶果出现的环境,破坏恶果形成所须的各种条件。这样恶因就无法成为恶果,我们想避免的恶业自然就无法形成了。所以破除恶业的方法并不是去“还债”。而是积极的避免恶业形成。是避免“还债”。

在《大般涅槃经》里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学佛?: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

我们之所以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让恶果变小,让那些尚未成熟的恶果消失。如果一切因必定会变成果的话,那我们就没必要修习佛法了。

所以学佛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以前所造恶因不成熟为恶果。或者结个又小又轻的果实。希望我们造的善因,结个又大又甜的果实。

对于这个道理,《大般涅槃经》中曾经阐述了一整段的比喻。我们在下面这篇文章里详细进行了介绍。建议大家仔细看一下,就知道影响果报形成的原理了。

怎样才能不受恶报?

从这里我们可以系统的了解到,调整因果的原理就是调整从因至果的这个过程,调整这个因果运行的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缘”。也可以叫“各种条件”。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适合善因成长的环境,不适合恶因成长的环境,我们的果报、现实的境遇就会越来越好。即便有些许的恶果,也会被压低到最小的影响。而想要营造这样一个环境,就要按照佛所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当然具体生活中,我们是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做到的。所以佛教也有逐步练习、逐步提升的办法。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但不能因为我们好像做不到,就放弃,就觉得不可行。甚至还想找些什么神奇的大法,灵验的咒语来解决。这就是走了弯路。因为无论你是否做到,因果都照样运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各种不如意的事情的原因,因为我们之前没做到,所以才会有恶果。没有这个“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环境,任何“大法”“咒语”都不可能结出甘甜的果实。在因果面前没有例外。

下面我们就开始实际实习一下,调整因果,改变自己的因果环境的小小一步:


任务15

说起培养福报,很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佛教中最常提起的“布施”,布施获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人人皆知,无论你信不信,多数都知道有这么个说法。并不是人人都热衷于布施的。有的是不相信,有的是虽然相信但没钱。本身已经很穷困了。还怎么布施呢?

在《优婆塞戒经》里有这么一段讲述:“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糗也。谁有一日食三揣糗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

大意是:虽然有人说自己没钱、很穷,但虽然穷,你总有一日三餐吧,总有遮体的衣物,总有身体力气吧。你总可以分出饮食、义务给更穷困的人,甚至布施给鸟兽虫蚁都是可以。见到他人作福布施,你总可以前往帮助,随喜赞叹。这样也可以有很大的福报呢。

所以布施并不单纯看钱财。没钱的也一样可以布施。比如在论坛上遇到他人宣扬佛教经论,解疑释惑,大家随喜赞叹就是一种方式。

那么关于不需要钱财的布施,佛提出了七点。大家可以进入下面的文章了解详细内容。并逐步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不损财物,获大果报的七种布施因缘    ——《杂宝藏经

这里列出了七条,除了第5条之外,请大家挑选自己能经常做的1、2条,结合第5点,每日实施。不求一开始你能做到多好,只要每日都做一点,每天都实习一下就好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讲: 一切诸业皆从习起 。习惯成自然,养成这种布施的习惯,你自然会看到改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55.com/core-of-causality.html

(1)
刘欣的头像刘欣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